言情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手机版繁體中文

小说首页 > 历史军事 > 人在初唐:李二喊我做高官 >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会之争111(2 / 2)
  • 手机阅读本书

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会之争111(2 / 2)

“臣更愿借此机会,向陛下表明心迹:无论官职高低,臣始终以国为重,以民为先。草原之捷,已成过往,臣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,致力于构建更为坚固的边防体系,同时发展民生,促进文化交流,使边疆人民共享盛世繁华。”

李渊读至此处,目光深邃,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与赞许:“李麟戟,此子不仅武略过人,更有治世之才,其心怀大局,谦逊有加,实为难得。诸位卿家,我大唐能有此等忠良,实乃社稷之福,国之栋梁也。”

正当朝堂上沉浸在对李麟戟的赞誉之时,宰相裴寂轻轻使了个眼色,一位身形清瘦、面带忧虑的文官缓缓出列。

他整理了一下衣襟,以一种既尊敬又不失坚决的语气说道:“陛下,微臣有言,不得不发。”

李渊抬眼示意他继续,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,众人都将目光聚焦在了这位即将发言的文官身上。

“臣等虽知李麟戟大人北上突袭草原之举乃是为了护我大唐安宁,其功绩自不必言,但奏折中提及的‘数个部落屠杀殆尽’,此举是否过于残忍?我大唐素以德服人,以仁治天下,如此大规模的杀戮,恐有损我朝仁义之名。”

文官说到这里,声音微微颤抖,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,“我大唐立国以来,以德服人,以文化远,历来主张以仁义之师,怀柔远人。李麟戟此行,若真如奏折所言,手段过于激烈,恐怕会不利于长久的边疆稳定啊。”

此言一出,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低语,文官们多数面露赞同,而武官们则多有不以为然,场面一时有些微妙。

正当朝堂议论纷纷之时,一位身材魁梧、面容刚毅的武官挺身而出。

只见他跨出队列,拱手向李渊行礼,然后转而面向那位提出质疑的文官,声音洪亮,掷地有声。

“陛下,微臣不敢苟同。诚然,我大唐以德服人,仁义之师,但边疆之患,非仅靠仁慈所能消弭。李麟戟大人北上草原,面对的是虎狼之师,彼时彼刻,若非以雷霆手段,何以保我大唐子民安宁?何以震慑四方,确保边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稳定?”

武官目光坚定,环视四周,继续说道:“战争本就是残酷的,突厥已威胁我边疆多年,我等武将,深知战场之上,瞬息万变,每一步决策都关乎万千将士生死,乃至国家安危。李麟戟能够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做出最有利于大唐的决策,其勇气与智慧,实乃我等之楷模。”

这时,人群之中又缓缓走出一位气质儒雅、眉宇间透着从容不迫的官员,正是李麟戟的好友孙伏伽。

他稳步至朝堂中央,先是对李渊行了一礼,然后转而以一种温和而不失力度的语调,向那位提出质疑的文官回应道:

“文大人忧国忧民之心,令人钦佩。然而,我们亦需面对现实的残酷。突厥屡犯我边疆,掠夺财物,杀害无辜,若非李麟戟大人当机立断,以雷霆手段给予沉重打击,恐怕今日我们谈论的就不是几个部落的处置,而是更多无辜百姓的流离失所,更多家庭的支离破碎。”

“文大人之言,也确实体现了我大唐以仁德为本的治国理念,此乃国之基石,不可动摇。然而,理解李麟戟之举,需置于当时紧迫的战局之下。战时决策,往往需要权衡利弊,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。”

“再者,战争与和平,二者相辅相成。我等作为朝臣,应共同思考如何在保境安民的同时,兼顾仁义与战略的双重考量,既不能失了大唐的仁德之心,也不能忽视了边疆的稳固与国家的安全。李麟戟在奏折中已表明心迹,愿以实际行动证明,他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大唐的长远福祉。”

孙伏伽言毕,朝堂上再次陷入了沉思。

小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
查看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