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情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手机版繁體中文

  • 手机阅读本书

69(1 / 2)

在先遣支队后面,会陆续跟进三个纵队,每个纵队里都会配属一支工程工兵营。他们负责进一步改进路面和对薄弱地段进行加固,同时还要帮助被陷住的运输车辆通过。

沿着急造军路,顶着骤雨,穿过原始森林、沼泽和山岭,红旗第一集团军在进攻的第一天向敌境推进了5~6公里,主力前出至石头河西岸。

关东军负责东部防御的是第一方面军,下辖第三军、第五军以及其他三个师团,司令官为喜多诚一大将。苏军发动进攻的时间、气候状况乃至进攻的渗透方式,都大大出乎喜多等人的意料。第五军司令官清水规矩事后证实:“我们没想到俄国人会进行这种闪电式的进攻,而且没有想到俄国军队(指苏军)会穿越原始森林。”

在突击集团的攻击前方,各筑垒地域掩护着几个最重要的战役方向,要想全部通过间隙地迂回过去是不可能的。位于突击集团左翼的第五集团军充当了夺取筑垒地域的箭头,8月9日凌晨1点,在未做炮火准备的情况下,第五集团军先遣支队即向绥芬河悄悄接近。

<h4>支撑点</h4>

绥芬河要塞是东北边境最坚固的筑垒地域之一,对中东铁路起着掩护作用。它沿绥芬河南北的主要交通线展开,正面约四十公里,纵深三十至三十五公里。整个要塞总计有五十八个混凝土掩蔽部,二百九十五个混凝土碉堡,一百四十五个土木碉堡,六十九个装甲炮塔,二十九个指挥和观测点,五十五个火炮阵地。

内部结构上,绥芬河要塞由五个抵抗枢纽部组成。每个抵抗枢纽部又包含了三到六个支撑点。支撑点通常都建在高地,上面密布混凝土或土木构筑的反坦克炮、机枪及火炮发射点,并配有暗设的地下入口。各支撑点之间挖有大量的交通壕以便联系。

依照苏军的预计,每个抵抗枢纽应有一个满员师团。理论上,关东军也认为,起码应以一个联队防守一个抵抗枢纽,可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这么多兵力可用,整个绥芬河要塞一共只有第一二四师团的两个步兵大队加一个中队。

于是日军只好退而求其次,选择集中兵力固守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抵抗枢纽:一个大队守北面的观月台,一个大队守东北面的绥芬河。还有一个中队,被安排守南面的鹿鸣台。

在大队防守的抵抗枢纽中,一般以中队守支撑点,以小组、班和小队负责前沿和小火力点。虽然兵力上降了不少档次,但以要塞工事之坚固,仍不难建立起有效的防御。

梅列茨科夫对各个集团军的实力和行动特点都有清晰了解。第五集团军是方面军中唯一一个整建制的东调部队,官兵的战斗素质很高,尤擅长于攻坚。在西线的东普鲁士战役中,该集团军曾接连突破两座由德军把守的重要筑垒地域。可以说,安排他们对绥芬河要塞进行突破,就是要发挥其特长。

第五集团军先遣支队迅速推进至北面的观月台。对突破观月台,各分队一个盯一个,均有相应的任务分配。比如谢尔巴科夫连的任务就是对观月台的一个强固支撑点发起强袭。该支撑点的周围布有铁丝网、地雷场等障碍,附近还设有警戒哨,攻击难度不小。

从8月8日清晨起,连长谢尔巴科夫大尉就开始为晚上的行动做精心准备。他和排长们一起研究地形和通往支撑点的道路,并专门指定了观察员监视日军的动静。

通过观察察明,日军的警戒哨位离营房和一个设防高地很近。谢尔巴科夫决定在暗夜掩护下,尽可能接近日军警戒哨位和主要阵地,然后从三面发起夜袭,以夺取支撑点。

按照他的计划,连里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,进行了隐蔽接近攻击目标和迅速发起冲击的预先演练。

出击之前,官兵的军上衣和船形军帽上都缝有一块白布,以此作为最简单的联络信号和识别标志。此外,各排还各自补充规定了本排使用的信号。

下暴雨虽然是个意外,但连里也早就做了备案,那就是规定另外一种信号——每个官兵在听到问“谁”时,均应回答:“彼得罗夫。”

谢尔巴科夫连从8月9日凌晨1点起开始向支撑点运动。当时估计要用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支撑点,这倒不是因为路远的缘故,而是夜间运动必须极其谨慎小心,一着不慎,就可能令行动失败。

行进时,居前的侦察兵通过指北计导引探路,同时铺设电话线,以引导后面的步兵。后续的步兵呈纵队跟进,彼此靠得很紧,且互相拉着手,以免在黑暗和雨中掉队。

凌晨3点,全连到达支撑点附近。观察人员在白天早已发现了日军在地雷场上留出的通路,工兵来到通路上并迅速剪开了铁丝网。

各排随后无声无息地穿过通路。3点15分,他们包围了支撑点。

小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
查看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