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

乐读小说网分类书库

乐读小说网 > 科幻穿越 > 《初唐奋斗史大结局》在线阅读 > 正文 第98章,许泽轩的计划(2/2)

第98章,许泽轩的计划(2/2)

梅花糕儿 2020-01-11
赴宴途中的许泽轩,看到这一幕,不由长叹一声。

    一场战争,差点就坏了百姓们的生计,可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,第一时间想到的,便是拿起家中的锄头,前往田间劳作。

    关中百姓,也和这里的百姓,同样勤劳、善良,像这样的百姓,理应少受一些罪才是。

    “贞观二年,蝗灾,也不知道我离开前,做的那些布置,能不能起作用?”许泽轩忍不住又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在古代,最让农民害怕的,莫过于蝗灾。

    以宋元为例,共有历史记载的蝗灾384次,年均约094次,差不多年年有蝗灾,为隋唐五代的35倍,远高于以前各个时期。

    而在明清蝗灾共284次,其中明74次,清朝209次,年均052次,不到两年爆发一次。

    也就是如果穿越到古代,最起码从宋代开始,就要面临一年一次,两年一次的蝗灾。

    蝗灾十分可怕,然而对于这种虫害,古人第一个想到的,往往不是如何消灭它,而是求神拜佛,将之归类到一些神神怪怪的东西上去。

    例如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,在其《新乐府》之“捕蝗“中,一方面对蝗灾及捕蝗有客观生动的描述,但最终仍陷于天人感应的困惑中“捕蝗捕蝗竟何利?徒使饥人重劳费。一虫治死百虫来,岂将人力竞天灾。“

    他还是认为“吾闻古之良吏有善政,以政驱蝗蝗出境。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,文皇仰天吞一蝗,一人有庆万民赖,是岁虽蝗不为伤。“

    他相信唐太宗吞蝗后,蝗灾就消灭了。

    当然,白居易的观点,并不能代表所有人,也有部分官员不相信天人感应,主张蝗来即要捕蝗灭蝗,不能使其猖獗。

    如唐玄宗开元四年山东大蝗,官民只知道祭拜,坐视蝗虫食苗,不敢捕杀。玄宗则自责修德不够,致遭天谴。他询问臣下们的意见,宰相姚崇力主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,于“夜中设火,火边掘坑,且焚且瘗,除之可尽。“

    他派遣御史,分道杀蝗。

    汴州刺史倪若水却说“蝗是天灾,自宜修德……“拒绝御史执行任务,姚崇大怒,牒报若水,如若听任蝗虫食苗,导致百姓饥饿,要对后果负责。若水这才被动投入捕蝗,“获蝗一十四万石,投汴渠流下者,不可胜纪。“

    唐朝,有人相信天人感应一说,有人则支持灭蝗。

    许泽轩作为后世人,自然更倾向于后者。

    然而灭蝗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根据某些媒体的报道,前几年俄罗斯发生蝗灾时,都要像中国求助。

    21世纪的大国,尚且无法有效的消灭大规模的蝗虫。

    许泽轩只是一个普通人,能做的更是有限。

    他没有能力生产农药,更无法推广农药,像后世那样,通过直升飞机喷洒农药。

    所能做的,只是提前把蝗灾的事上奏朝廷,并把明朝名臣徐光启在《除蝗疏》中归纳历代的除蝗方法,通过奏折的方式,奏于李二陛下。

    徐光启提到的方法共有两种,治标和治本。

    治标包括北宋淳熙年间敕令,命官民及时上报蝗虫情报,违者受杖责处分;对因穿掘、扑打捕蝗损伤苗稼的,给予免税和赔偿;实行以蝗易粟,鼓励民众捕捉蝗虫;提倡食蝗等。

    治本方面包括在低洼积水和有水草生长的地方,发动农民割草,晒干后既可作燃料,又清除了蝗虫产卵的场所;

    春夏间发动捕捉蝗卵,捕卵一石,可减少蝗虫百石;干卵一石,等于减蝗千石。

    对捕卵后残存的初生蝻子,预掘长沟,每隔一定距离掘沟一条,发动农民敲锣,驱赶,蝗蝻受惊,跳入沟内,即以泥土填入掩埋。对漏网的成虫飞蝗,用绳兜兜取,布袋盛贮,拿去换粟。

    最后,在蝗灾过后,还要检查冬月有蝗虫产卵处。再得除子,冬闲除子一石,可敌治虫千石。

    又鉴于蝗虫不食芋、桑、菱芡、豌豆、绿豆、大麻、芝麻等,可以多种这类作物,有利于减轻蝗灾危害。

    以上的方法可以说已经相当周详,然而李二看到奏折之后,具体会做出什么样的表现,是会予以采纳,还是会将之丢在一旁。

    这些,许泽轩都不清楚。

    所以他还做了第二手准备——养鸭。

    历史上自南京浦口至徐州一带,处于洪泽湖和微山湖蝗虫滋生地带,蝗灾频繁,形成了以蝗蝻饲鸭的传统,有专业的鸭户领导放鸭,犹如蒙古草原的放牧牛羊一样。

    据调查,一只大鸭一天中能吃掉蝗蝻两斤,则一千只鸭每天的食蝗量达两千斤之多,当地的蝗虫虽然年年滋生,也就难以成灾了。

    许泽轩了解过这个典故,知道鸭喜欢吃蝗虫,这才生出了养鸭的想法。

    只要家中开一个鸭类养殖场,一年就能吞食掉不少蝗虫。

    当然,养鸭是需要成本的,需要投入的。

    他最初的目的,自然是为了做好事,可如果能够在做好事的过程中,为自己增加一笔收入,这无疑更加完美。

    这年头,虽然也有很多人吃鸭,但鸭的真正吃法,还没有被彻底开发出来。

    咸水鸭、烤鸭、板鸭,这些在后世十分流行的吃法,在初唐时期,还没有能够得到普及。

    所以,他在忽悠程咬金等人跟自己一起养鸭的同时,也并没有闲着,同时还在不断地尝试,把后世那些流行的吃法,带到这个年代来,让自己家养殖场养的鸭,更有销路。

    “关中的府兵,都是富农,柴绍等高级将领,也都是不缺钱的主。如果我能让这些府兵,和军中将士,都爱上吃鸭,以后我家养殖场,肯定能开的越来越大,得益于此,我灭蝗的公益事业,也才能跟着越做越大!

    以前在长安城没机会,眼下大帅犒赏三军,恰好是一个推广的好时机。不如就趁着这个机会,在军中推广一番,提给我家养殖场打开销路。同时也为我家那即将开张的酒楼,做一番宣传。”

    许泽轩的思维十分跳跃,从百姓想到了蝗虫,从蝗虫想到了灭蝗,又从灭蝗想到了养鸭,最后又从养鸭想到了销路上去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。

全本小说尽在乐读小说网!乐读小说网

章节 设置 书页

评论

上一章 | 章节 | 下一章

章节X

设置X

保存 取消